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曾用名啟瑞,晚年號稱“正道老人”,生於安徽合肥,所以又稱“段合肥”。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
1885年6月,清朝洋務派代表李鴻章創辦北洋武備學堂,9月,段祺瑞以優異成績考入武備學堂第一期預備生,旋分入砲兵科。段祺瑞“攻業頗勤敏,以力學不倦見稱於當時,治學既專,每屆學校試驗,輒冠其儕輩,與王士珍等齊名於世”,受到李鴻章的器重。
1887年11月,段祺瑞以“最優等”成績從天津武備學堂炮科畢業,被派往旅順督建砲台。
1888年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績被獲准與其它四位同學到德國留學。
1889年春到德國,以官費入柏林軍校,學習一年半砲兵,後獨自留在埃森克虜伯兵工廠實習半年。
1890年秋,段祺瑞學成回國,派任北洋軍械局委員。
1891年調到威海隨營武備學堂任教官。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段祺瑞與學生一道為陣地搬運砲彈,抗擊日軍。
1895年12月,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式陸軍,請蔭昌推薦人才,1896年初,段祺瑞被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左翼砲隊第三營統帶,旋兼行營武備學堂砲隊兵官學堂監督、代理總教習。
1898年9月9日,以北洋新建陸軍創設隨營武備學堂期滿告成,清廷給於砲隊學堂監督段祺瑞等升敘加銜。 12月新建陸軍編為武衛右軍,段祺瑞仍統領砲隊,並赴日本觀操。
1899年12月,隨工部右侍郎、山東巡撫袁世凱率武衛右軍到山東鎮壓義和團,成為袁世凱擴編北洋軍的重要幫手,編撰了許多本操練章典,是北洋三傑之一。
三造共和是段祺瑞一生的亮點。
1、民國元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出山,急令段祺瑞為第一軍統領兼湖廣總督。段祺瑞由於早年出國留學,接受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深知中國的落後源於集權腐敗的家天下統治。於是在討伐革命軍時,並不真的大舉進攻,而是與革命軍談判並接連電告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聲言:“共和思想已深入將士之心,將領頗有不可遏之勢。壓制則立即暴動,敷衍亦必全潰。”
民國二年(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聯名握有重兵的46名將領,致電清廷內閣、軍諮府、陸軍部,一致要求“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清廷如不速斷,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 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軍全體將領致電清廷。 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此為一造共和。
2、民國四年(1915年),段祺瑞反對袁世凱稱帝,所以被迫卸去職務。袁稱帝前,他曾五次勸阻,結果三次被拒絕,兩次吃了閉門羹。他勸阻袁世凱稱帝,說此事關係國家安危及袁氏身家性命是萬不能做的。而袁稱帝后,出於他受袁世凱幾十年知遇之恩,雖未公開聲討,但絕不參與,且未獲任何封賞。袁世凱死後,段祺瑞推舉黎元洪任大總統,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平息了南方革命軍的反對聲音。此為二造共和。
3、民國六年(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力主加入協約國,黎元洪表示反對,因對德宣戰問題府院發生激烈衝突,段祺瑞主張宣戰,黎元洪不同意,爭執不下,段祺瑞去職。 6月14日張勛復辟。後段祺瑞立即到馬廠準備討逆。 3日段祺瑞以討逆軍總司令名義發出討伐張勛的通電,在馬廠誓師,並與馮國璋聯電數張勛八罪,發表討伐張勛檄文。 12日即攻入北京,趕走張勛恢復共和。後,馮國璋任總統,段祺瑞任總理。此為三造共和。
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於上海宏恩醫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