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
- 虞子平
- 2022年5月30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黃興(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漢族,原名軫,後改名興,字克強,一字廑午,號慶午、競武,曾用名李有慶、張守正、岡本、今村長藏。湖南省長沙府善化縣高塘鄉(今長沙縣黃興鎮涼塘)人。北宋大文豪黃庭堅後裔。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的創建者之一,孫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黃興出生於湖南長沙一個名門望族,宗族中世代都有出仕為官者。到了清朝,黃興的遠祖傳下遺訓:永不出仕清朝。但大多數成員仍是飽學鴻儒。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黃興早年曾系統地接受過傳統儒家教育。到1896年,黃興在城南書院求學期間更是順利通過縣、府、院試,考中秀才。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為抗議沙皇俄國侵占中國東北,黃興與同學二百餘人組織拒俄義勇隊(後改為學生軍、軍國民教育會)。他在拒俄運動中看清了清廷的腐朽與反動,憤慨地指出:“中國大局,破壞已達極點。今而後惟有實行革命,始可救危亡於萬一耳。”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成立,在選舉總理時,黃興提議:“公推孫中山先生為本黨總理,不必經過選舉手續”,提議獲得一致通過。黃興還提議把《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作為同盟會機關報(後改稱《民報》),得到與會者贊同。黃興被選為庶務(相當於協理),成為同盟會中僅次於孫中山的重要領袖。同年冬,黃興化名張守正,潛回國內,至廣西桂林巡防營統領郭人漳軍中進行策反,發展官佐多人參加同盟會。因郭人漳猶豫不定,黃興於次年秋返回日本。即派劉道一、蔡紹南等回國,運動軍隊、會黨,策劃起義。 12月4日,萍瀏醴起義爆發,起義者在頒發的檄文中,第一次打出了“中華民國”的旗號。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黃興至河內,先後參與或指揮了欽州、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廉州、上思起義,雲南河口起義,都遭失敗。
宣統元年(1909年)秋,受孫中山委派,到香港成立同盟會南方支部,策劃廣州新軍起義。宣統二年(1910年)11月13日,黃興赴檳榔嶼,出席孫中山召開的秘密會議,決定組織廣州起義。宣統三年(1911年)1月18日,黃興返抵香港,主持廣州起義籌備工作。 4月23日,黃興致絕筆書於孫中山及南洋同志說:“本日馳赴陣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書此以當絕筆。”是日晚,由香港乘輪船潛入廣州,設起義指揮部於越華街小東營五號。 4月27日下午五時三十分,廣州起義爆發,黃興率領林覺民、方聲洞等敢死隊100餘人攻打總督衙門,攻入總督衙門後,發現總督張鳴岐已逃跑,遂放火燒了總督衙門。起義軍撤出時,遭到巡防營的堵擊,許多革命黨人犧牲,黃興右手二指被擊斷。但他忍住劇痛,用斷指的第二節扳槍機繼續射擊。眼見清軍漸漸合圍,黃興遂下令分三路突圍,自己帶領一路奮勇衝殺,且戰且走。廣州起義失敗。後收殮殉難者,得屍體七十二具,合葬在黃花崗,世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黃興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先驅和領袖,以字克強聞名當時,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 1916年10月31日,黃興病故於上海。 1917年移柩長沙,同年4月15日,受民國元老尊以國葬於湖南長沙岳麓山。著作有《黃克強先生全集》、《黃興集》、《黃興未刊電稿》及《黃克強先生書翰墨績》刊行。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