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蔣經國

作家相片: 編輯部編輯部

蔣經國(1910年4月27日-1988年1月13日),字建豐,為了與其父區分,又稱小蔣。出生於浙江奉化,中國國民黨籍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曾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行政院院長 、行政院國軍退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三民主義忠實信徒。 1939年,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區(贛南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贛縣縣長,以建設“新贛南”著名於時,籌備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並擔任幹事會幹事長。 1944年至重慶市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二戰後,為外交部特派員,與蘇聯方面交涉中國東北地區事務。 1948年8月至10月,一度任經濟管制委員會委員,督導上海經濟。 1952年為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出任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任。 1956年,主持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成立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率隊開闢中橫公路等台灣交通、民生建設。 1975年蔣中正逝世後,任國民黨主席,成為中國國民黨最高領導人;1972年至1978年擔任行政院院長,為中華民國最高行政首長,1978年起接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兩任總統,於1988年1月13日總統任內逝世。蔣經國在國際孤立情勢中,大大發展台灣經濟,解除多年來之戒嚴,促進政治民主化。蔣經國主政期間,推行十大建設,促進台灣民主化和憲政體制在台灣得以成功確立,功勳彪炳史冊。


1985年8月15日,蔣經國回答美國《時代》雜誌香港分社主任仙杜拉·波頓訪問時表示:「我身為總統,保護憲法和維護民主法治,就是我的責任。至於將來國家元首一職,由蔣家人士繼任一節,本人從未有此考慮。」12月25日,在行憲紀念大會開會典禮上,蔣經國表示:中華民國總統的繼承,是經由憲法選舉而產生,總統家人中不能也不會參加競選,憲法絕不變更,更不會實施軍政府統治。


1986年10月15日,蔣經國主持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通過《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以及動員戡亂時期民間社團組織兩項政治革新議題結論。中國國民黨開始草擬《動員勘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動員勘亂時期集會遊行法》與《動員勘亂時期人民團體法》,儘管曾經遭到中國國民黨黨內質疑對於大幅度開放自由權利適當與否,蔣經國對此則回應說:「解嚴後當然應該更寬,不能更嚴,否則就是换汤不換藥。」



1987年2月,蔣經國決定解嚴與開放政治團體活動,推動民主法治之進程。5月,下令處理三七事件。7月,又解除港澳觀光禁令,並頒令外滙管制開放措施。7月15日上午零時,自1949年5月20日開始實施的台灣地區戒嚴令,經過38年,終於解除,蔣經國說:「解除戒嚴令,是為了促進這個地區的民主化。」


蔣經國對台灣內部政治極其民主和寬容,十分關心民眾生活,經常走訪台灣鄉鎮,拉近與民眾距離,成為台灣政治人物下鄉走訪與親民活動的始祖,常被後來政治人物摹仿。他身穿夾克,不結領帶,走遍台灣。他跟老百姓吃一樣的東西,民眾吃的他都吃。他要求公務人員養成簡約的習慣,如結婚宴不逾十桌、平日宴客五菜一湯(梅花餐)等。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